我的水电家庭”
作者:admin 时间:2016-07-25 18:41 字体:[ ]

我 的爷爷奶奶来自山东,外公来自安徽,外婆来自江苏。小时候总是不明白,来自五湖四海的大家,是怎么组合成了一个大家庭。妈妈告诉我,那是一个火热的年代, 为了响应“全国支援三门峡”的号召,祖辈们怀着满腔热血离开家乡,来到十一局,投身水电事业,在这里安家,在这里创业。时光荏苒岁月如梭,祖辈们扎根十一 局的决心孕育了父辈们建设十一局的激情。忆往昔峥嵘岁月,他们的故事描绘在了十一局发展壮大的历史长卷里。

那个年代,我们为水电离开家

1955 年的春天,新婚不久的奶奶还在山东老家等待即将回家探亲的爷爷,两个月后却得到消息,爷爷所在的水利二师要支援三门峡大坝建设,集体转业到三门峡。从没走出过家乡的奶奶,毅然收拾起行囊,扛着背包离开世代生活的沂蒙山区,追随爷爷来到三门峡。

奶奶说刚到大坝工地的时候,条件十分艰苦,大家都没有房屋住,她和爷爷就被安排在了大安的窑洞里。

爷爷曾经是战地军医,1944 年就参加了革命,参加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,炮火纷飞的前线,爷爷在枪林弹雨中抢救伤员,来到三门峡大坝,就被分在了大坝的简易卫生所当医生。

多 年的军旅生涯,造就了爷爷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,奶奶总是略带自豪又不无埋怨地说:“你爷爷就是个老好人,在卫生所里人缘好,服务态度好。当时工地上又特别 缺医生,所以找你爷爷看病的人就总是很多,经常上夜班。一周也就能回来一次,就连你姑姑出生那会儿,他也是把我送到大安的医院就走了。”

新婚不久的妻子,刚刚出生的女儿,爷爷虽然也放不下牵挂,但总是更多地把温暖送给了病患。

1965 年,爷爷又被调到了四川515水利工程建设。当时被抽调的都是“好马好料”的人员,都是政治强,业务硬的骨干。我想,爷爷当时一定是自豪的,尽管要再一次离开家,离开亲人,但这是组织对他的认可,对他的需要。

水 电人的工作总是四处辗转,多处奔波的,生活环境更换导致的水土不服,以及常年不能按时吃饭,致使爷爷的胃病日益严重,在我爸爸还年幼的时候,爷爷就早早离 开了我们。虽然从未谋面,但我脑海里总会浮现出一位和蔼的老人,穿着白大褂,面带诚恳憨厚的笑容忙碌着,那是我的爷爷。虽然爷爷没有为大坝建设拉过一块 砖,扛过一块石,但是“万里黄河第一坝”的辉煌背后,一定铭记着许许多多像爷爷一样默默服务,默默付出的水电人。

一份坚持,我们是水电之家

仰 望明月遥思乡,每年的中秋节,奶奶总是张罗一大家子聚在一起吃团圆饭。奶奶随着爷爷从山东老家一出来就是一辈子,如今这里已经是家,儿孙满堂的团圆对奶奶 来说很是珍贵。奶奶常说她其实不是为爷爷付出了一辈子,而是为水电事业付出了一辈子。是啊,爷爷离去后,奶奶独自一人照顾儿女,如今儿女们“子承父业”, 也都成了水电事业的建设者,或许这就是水电人的无悔,水电人的奉献,献了青春献子孙。

姑姑是家里的“拼命三郎”,做事总是很认真负责,一丝不苟。每当说起姑姑的成长经历,奶奶眼里总是含着泪与心疼。爷爷去世后,姑姑十几岁就接班,在这个正该是享受青春的年纪,姑姑却要扛起养家的重担。

那 个时候的工资都很少,每月就二十多块钱,姑姑说当时发了工资第一件事就是把工资寄回家,自己仅留一两块钱。有次单位发了粮食,姑姑怀着欣喜用小小的身躯扛 着沉重的麻袋,步行十几里路送回家。后来姑姑进了黄河医院,是手术室的护士,瘦弱的身影在手术台前经常一站就是几个小时。刚开始业务操作不熟练,姑姑就放 弃休息时间研究护理业务。不会了就向前辈请教,不熟了就钻,从实习小护士到技术过硬的骨干护士长,是无数个挑灯读书的不眠夜晚,无数个加班加点的节假日练 就出来的。

二姑是奶奶最多的牵挂,学校毕业招工的时候,二姑随水电七局到了四川郫县,不想这一去就是二十多年。看着女儿和曾经的自己一样独自一人背井离乡,奶奶更能体会女儿内心对家乡的思念。

每到节假日,奶奶总是守在电话旁边,等着二姑打来电话,为的并不是那句祝福的话,只是想多听听女儿的声音,多和女儿说说话。

前两年的春节,二姑带着全家回到三门峡,奶奶忙里忙外。奶奶家虽然略显拥挤,但是二姑一家还是在奶奶家住着,格外珍惜相聚的时光。奶奶嘴里也时常念叨着“小玉啊,在家多呆几天嘛,多陪妈几天”。

爸爸是家里的“ 老幺”,爸爸说他受爷爷的影响很大,爷爷总是讲部队的生活点滴,讲支援全国水电建设的奔波,男孩子的心总是向往着更广阔的天地,所以参加工作后他也毅然决然地投身水电事业,踏上建设四方的路程。

故县、贵阳、河北、中卫、徐州、焦作……记不清爸爸奔走过多少个地方了,只有手机里一长串的“爸爸新号”手机号码能记载,祖国各地的建设中,有爸爸的身影;巍峨的大坝,耸立的高楼,气势恢宏的南水北调……壮美的工程中,有爸爸的汗水。

水电人的事业在四方,注定了他们要牺牲和亲人的相守。而水电人的亲属们,也注定了要默默地站在后方,撑起家庭。

奶 奶、妈妈,坚强的她们扮演起家庭的“后方支柱”。同样是水电人,妈妈更能理解爸爸奔走四方的意义,更支持爸爸的水电建设事业。小时候从记事起,爸爸和妈妈 就是聚少离多,但妈妈也总是无怨无悔。整洁的家,可口的饭菜,健康成长的我,妈妈的“建设事业”虽然很家常,却是对爸爸最大的支持,为他撑起家的一片天。

这场延续,我们为水电传承

2009 年,大学毕业后,我也很荣幸地成为了一名水电工作者,成为了家里的水电第三代,继承着我们家的水电传统,续写着水电故事。

如今,我已成家,和我的奶奶、妈妈一样,嫁给了水电人。记得有次我去郑州三环快速化工程的工地看他,我说:“怎么曾经的帅小伙,现在也不修边幅了,头发胡子都能扎辫子了。”

他笑着说:“这叫两耳不闻窗外事,一心只为干三环!”

每次走在建好的郑州三环工程上,他总是在一旁喋喋不休地讲他们如何立围挡,如何修保通路,如何浇筑,如何抢工期。我知道,这不是他的啰嗦,而是他的自豪。

很 多朋友都问我,为什么嫁给水电人,相见不如分离多。其实,不做水电人你不懂,水电人最奉献,无论是深山还是密林,无论是城市还是远郊,哪里的建设需要我 们,我们就去哪里;不做水电人你不懂,水电人最实干,标杆工程、质量标兵、安全文明标兵,这些对工作的认可和赞美是我们最大的追求;不做水电人你不懂,水 电人最柔情,相隔万里的思念,相距千里的牵挂,我们最幸福的时刻,叫“你来工地看我吧”。

我们家用三代人写一个水电故事,这个故事还在讲述……

【打印】【关闭】